臨床醫師每天都要面對許多挑戰,特別是在感染診治中的困難不斷。
患者是否感染?感染的是什么病原體?如何使用抗生素?等等一系列問題都迫在眉梢,而降鈣素原(PCT)的使用則為早期感染診斷和治療反應評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意大利曼圖亞Carlo Poma 醫院ICU科室的GianPaolo CASTELLI 醫生,分享了一個PCT動態監測的病例,展示了PCT是如何通過診斷、預后、治療和抗生素管理等在臨床決策制定程序中提供附加值的。
PCT動態監測病例分析
一名42歲男性病患,因嚴重外傷并帶有粉碎性骨折和擠壓綜合征,在重癥監護部住院。
入院理由
簡化急性生理參數評分(SAPS)II: 57;治療介入評分系統(TISS): 50;WBC: 21000/µL;格拉斯哥昏迷指數 (GCS):9 (第5天,GCS: 15)
處理
氣管內插管和機械通氣。中心靜脈導管,動脈導管和導尿管,胸管和鼻胃管。48小時后,體外透析和到第5日的無尿癥演變。每日微生物培養。在時間為0時(ICU治療8天后) - 從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發展出來的血流感染。患者在ICU部治療了35天后轉出。
參數的日常變化
CRP, PCT, Lactate(乳酸),BT(最高體溫), WBC如圖:
經驗分享
對于送入ICU 8天后的外傷患者的膿毒癥,PCT 是診斷和監控的最佳生物標志物。根據PCT的峰值和隨后的下降,可以清楚表明治療過程的效果。建議對病危患者使用PCT動態檢測,并作詳細和持續的臨床評估。
當然,PCT檢測也不是完美的生物標志物,必須結合臨床情況進行判讀,盡量避免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可能性。
PCT在我國的應用現狀
在我國降鈣素原(PCT)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中, 明確建議對下列患者監測PCT趨勢以評估抗生素治療以及并發細菌感染的情況:
(1) 監測和評估抗生素治療效果
①所有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②需要暫停或者終止抗生素治療的患者(建議每天檢測);③需要治療或監測感染灶的患者。
(2) 監測并發細菌感染的情況
膿毒癥或嚴重感染風險較高的患者(例如,制動、免疫功能缺陷、外傷、手術等) (建議每天檢測)等。
同時,專家共識中關于PCT監測頻率的推薦如下:
ž部分病例因膿毒癥起病太快而未達到可檢測PCT的時間窗(一般為起病3~6 h),因此對于有急性癥狀而PCT水平不高的患者,建議6~12 h后復查PCT。其他建議請參見表1。
表1 對于PCT結果判讀的建議
由此可見,需要動態監測PCT的情況有很多。作為一個強有力的輔助工具,臨床醫師應提高對PCT動態監測的重視程度,才能夠有效助力臨床到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分層、治療和預后評估,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問題。從而減少繁復的程序和時間,爭取更高效的診療方法。
明德生物降鈣素原(前降鈣素,PCT)檢測試劑盒(免疫層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