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4日,2019年度第二批次胸痛中心通過認證名單正式出爐,共有146家胸痛中心通過認證,至此,通過認證的胸痛中心已達到1063家,其中標準版635家、基層版428家。自2011年國內成立首個區域協同救治模式的胸痛中心到2013年建立胸痛中心自主認證體系、再到胸痛中心總部成立加速胸痛中心建設至今,通過認證的胸痛中心已經突破1000家,在所有心血管專家和胸痛中心建設醫院的共同努力下,飛速發展的胸痛中心正編織起我國急性胸痛救治網絡,為國人的心血管健康保駕護航,在胸痛中心認證1000家總結大會來臨之際,特邀請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主席、中國胸痛中心監督委員會主席葛均波院士和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副主席、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胸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霍勇教授梳理我國胸痛中心多年奮戰歷程中的關鍵節點,并指明胸痛中心未來發展方向!
胸痛中心自主認證體系
Q:2011年3月27日,國內成立了第一家以建立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為目標的胸痛中心,但是,胸痛中心的建立尚缺乏標準,胸痛中心的可復制性和可推廣性難以保證,如何引入標準幫助醫院進行更規范建設胸痛中心?
霍勇教授:2011年第一家以建立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為目標的胸痛中心成立后,胸痛中心的運作模式受到了廣泛關注,心血管專家們在認可胸痛中心對急性胸痛的救治能力和效果的同時,也意識到胸痛中心規模想要得到擴大和發展,僅憑個人經驗傳遞還遠遠不夠,沒有一個能夠支撐胸痛中心發展的體系,胸痛中心就無法形成規模,全國急性胸痛的救治網絡也就無從談起,為此,我們在2013年,正式開始籌備建立胸痛中心自主認證體系,在參閱美國SCPC和德國心臟病學會胸痛單元認證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及前期胸痛中心建設的經驗,圍繞著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制定了我國胸痛中心認證。在國家衛計委(現國家衛建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于2013年9月14日在廣州召開的第三屆中國胸痛中心高峰論壇上正式建立了中國胸痛中心認證體系,該體系由認證組織機構及《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組成。認證組織機構包括: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指導委員會、認證工作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及認證辦公室等;認證標準包含五大要素,分別是:基本條件和資質、對急性胸痛患者的評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統與院內綠色通道的整合、培訓與教育以及持續改進。
可以說,中國胸痛中心認證體系是心血管領域推動行業內自主認證的重大舉措,從根本上解決了高質量胸痛中心難以復制的問題,胸痛中心規范化建設走上正軌。由于受限于基層醫院的醫療條件、地理位置和技術能力,直接PCI難以在眾多基層醫院推廣。早期溶栓結合轉運PCI的策略是適合我國多數基層醫院的首選治療。為此,認證工作委員會制定并于2015年11月13日正式發布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基層胸痛中心認證標準,旨在通過在基層醫院建立胸痛中心,并與具有急診PCI能力的胸痛中心建立“區域協同救治”的聯動機制,通過遠程醫療會診網絡,由胸痛中心指導基層胸痛中心的現場診治及轉運,實現了大型醫院與基層醫院的優勢互補,以提高對STEMI患者的整體救治能力,完善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的全面建設。同時,為促進已經通過認證的胸痛中心的持續質量改進,認證工作委員會于2015年成立了質量控制辦公室,制定了質控計劃和15項質控指標。
胸痛中心總部
Q:自胸痛中心自主認證體系建立以來,按照認證體系要求,兩年內在我國建立了數十家規范化的胸痛中心,但距離在全國范圍內建設急性胸痛救治網絡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讓胸痛中心建設速度更好地跟上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需求?
葛均波院士:隨著胸痛中心建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開始加入胸痛中心建設行列。為進一步爭取行政力量的指導,匯集和整合社會資源,加快推進中國胸痛中心系統化建設,2016年7月16日,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在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的指導下,在蘇州成立了胸痛中心總部,同時發起了中國胸痛中心加速計劃。該計劃預期目標是在嚴格堅持認證標準的前提下,三年內推動全國1000家胸痛中心通過認證。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將通過培訓和教育推動至少2500家醫院建立胸痛中心,其中至少1500家胸痛中心申請認證并進入現場核查階段,最終推動1000家左右的胸痛中心通過認證。
為適應加速計劃的需要,2016年正式在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設立區域認證辦公室,加上原有的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認證辦公室,全國共有四個區域認證辦公室。另外,2016年8月認證工作委員會在已經通過認證的胸痛中心中遴選出49家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基本涵蓋了全國大的區域分布。同時,為滿足胸痛中心培訓和認證工作的需求,從已經通過認證的胸痛中心中甄選了認證專家、培訓講師和暗訪專家并分別做了培訓,使認證專家、培訓專家和暗訪專家的隊伍不斷壯大,為實現胸痛中心加速發展計劃做好了專家儲備。
在胸痛中心總部組織和推動下,全國范圍內,包括上海、廣東、浙江在內的29個省份(含全軍)已成立省級胸痛中心聯盟,省級胸痛中心聯盟的成立將進一步擴大胸痛中心影響力,更加高效的落實各省胸痛中心建設的培訓、預審和質控工作。
2018年8月12日,中國醫學救援協會與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聯合發布中國胸痛中心建設和評估團體標準,該標準將助力于胸痛中心構建完整的生命救治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率,為實現與國際對接、標準輸出奠定基礎。
為規范全國胸痛中心單位的建設、運行和質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撐,胸痛中心再認證工作于2018年啟動,再認證工作是我國胸痛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益于我國急性胸痛相關疾病救治效率和水平的持續提高,2019年4月12日,胸痛中心再認證第一、二批認證結果公布,50家胸痛中心參與此次再認證,其中49家通過再認證,再認證工作的啟動標志著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在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胸痛中心三全模式
Q:經過8年來的持續推進和3年的飛速發展,通過認證的胸痛中心已經突破1000家,但面臨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持續上升,我們應如何對胸痛中心進行升級,以推動心血管疾病診療事業發展?
霍勇教授: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和有關部門領導下,在中國醫師協會胸痛專業委員會以及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等行業組織及團體的共同推動下,中國胸痛中心的建設工作勢如破竹。但面對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這一現狀,如何更廣泛、更科學的將胸痛中心建設成功經驗推廣到心血管病診療體系的運作和建立當中將成為未來心血管領域發展的首要任務。“三全模式”的提出為這一目標的達成提供了很好的體系支撐,也將極大的助力我國心血管病急救體系的重塑。
“三全模式”包含三層含義,即全域覆蓋、全民參與、全程管理。全域覆蓋指胸痛中心覆蓋到各類人群,包括已病未病、急病慢病等人群;全民參與指盡可能動員更多公眾的參與,若沒有公眾的參與,政府的支持,行業的推進、醫師的努力都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全程管理指防、救、治、康相結合,從預防疾病的發生,到對高危人群進行風險評估,再到發病患者的急救治療,最后涉及患者的康復。
“三全模式”是中國胸痛中心概念的擴展和提升,它將包括區域協同救治、分級診療、流程優化等在內的胸痛中心內涵延伸到了跨學科的管理模式,在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的組織和運營下,形成以胸痛中心、房顫中心、心衰中心、康復中心等為標志的防治救康整體概念。未來,我們將打造以胸痛中心為基礎的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以胸痛中心為抓手,并由單純的胸痛中心科學的拓展為涵蓋胸痛中心、房顫中心、心衰中心、心臟康復中心、高血壓達標中心、瓣膜病中心的綜合性的心血管病管理中心。通過心血管病管理中心,合理信息共享,完善資源配置,將對患者的管理范疇拓展至院前、院中和院后全程,構建快速、高效的心血管疾病一體化醫療體系,從預防、篩查、急救、治療康復和二級預防等方面為患者建立多維度服務。
同時,搭建胸痛中心建設的三張網:救治——培訓——預防,即胸痛聯盟一張網、遠程教育一張網、穿戴設備一張網。提升各級胸痛中心建設速度,通過省級聯盟建設形成胸痛聯盟一張網;依托省級架構建立遠程教育一張網,通過互聯網快速高效培訓各級醫療機構;通過心電監護等可穿戴設備一張網的建立,鏈接省級聯盟架構。
通過胸痛中心“三全模式”的全面推進,心血管領域的保障體系將不斷完善,進而延伸至政策領域,與目前醫療改革的核心政策相銜接。
健康中國行動
Q: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胸痛中心建設,國家衛建委和各級政府衛生部門多次發文推進胸痛中心建設,未來,胸痛中心應如何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緊跟健康中國2030戰略,守護每個國人的心血管健康?
葛均波院士:胸痛中心近年來的飛速發展,與國家衛健委和各級政府衛生部門的大力推動密不可分,2015年3月17日,原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關于提升我國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醫療救治能力的通知》(衛辦第189號),其核心內容是要求各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醫療機構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盡快完善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急救體系的建設,醫院內要盡快建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診療模式,院前急救體系要改變單純急診就近的原則,要兼顧就近及送達目標醫院的救治能力,以實現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醫院接受最佳治療的目標。該文件的發布標志著胸痛中心建設所倡導的區域協同急救模式正式得到國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認可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2017年10月22日,原國家衛計委印發了《胸痛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試行)》的通知,一經發布即受到廣泛關注。通知要求各地市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胸痛相關疾病的救治工作,鼓勵滿足建設條件二、三級醫院建設胸痛中心。通知的發布有利于推動建立多學科診療模式,提升胸痛相關疾病醫療救治能力。指導原則進一步地落地實施,將極大地推動中國胸痛中心建設速度,為中國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胸痛救治一張網建設正在提速!
2019年7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部分明確指出,所有市(地)、縣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胸痛中心,形成急性胸痛協同救治網絡。胸痛診療相關院前急救設備設施配備,推進完善并發布胸痛“急救地圖”。建設醫院急診胸痛綠色通道,實現院前急救與院內急診的互聯互通和有效銜接,提高救治效率。《健康中國行動》胸痛中心建設納入國家行動目標,也就意味著胸痛中心建設成為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三個重要文件的相繼發布中不難看出,國家對胸痛中心建設日益重視,從結合實際完善體系建設,到鼓勵滿足建設條件二、三級醫院建設胸痛中心,再到要求所有市(地)、縣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胸痛中心,形成急性胸痛協同救治網絡,層次逐步遞進,由此可見國家對目前胸痛中心建設的心血管疾病救治效果的認可,也表明了國家推動胸痛中心建設的決心。
未來,我們將大力推進胸痛、房顫、心衰、高血壓達標、心臟康復以及瓣膜病等心血管學科中心建設,緊密配合健康中國行動針對心血管專業設立的完善院前急救和靜脈溶栓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流程、規范高血壓的診療和管理,提高高血壓治療率和控制率、優化房顫等心腦血管疾病重要病因的篩查干預以及抗凝治療、加強患者慢病管理、多學科聯動協同診療,改善促進患者的預后康復等一系列任務,將對患者的管理范疇拓展至院前、院中和院后全程,構建完整心血管疾病防、救、治、康全程管理體系。
作為我國心血管病救治領域的一次偉大而成功的嘗試,胸痛中心建設為我國心血管行業發展提供寶貴經驗和嶄新模式,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堅信,未來胸痛中心模式必將引領中國心血管病救治體系不斷改革和健全,鑄就更輝煌的成就,使我國從心血管病大國逐漸轉變成心血管病診療強國!